馬蘭謠中林俊德是誰?林俊德做了什麼貢獻?
林俊德(1938.3.13-2012.5.31) 爆炸力學工程技術專家。196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機械製造專業。西北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。長期從事空中爆炸衝擊波、地下爆炸岩體應力波、爆炸地震波、爆炸安全工程技術、強動載實驗設備與實驗測量技術等研究工作。他的家鄉在福建永春大山深處一個偏僻鄉村,少年時家中一貧如洗,曾經輟學,靠著政府資助上完了中學、大學,在大學裡曾打著赤腳上課。從浙大機械系畢業,他分配到單位,實際上他是專門被挑來的,到了單位給他交底,“國家正在西北建設一個核試驗場,把你挑過來,就是去那裡工作。”
馬蘭謠中林俊德是誰?林俊德做了什麼貢獻?
士為天下生,亦為天下死
大漠,烽煙,馬蘭。平沙莽莽黃入天,英雄埋名五十年。劍河風急雲片闊,將軍金甲夜不脫。戰士自有戰士的告別,你永遠不會倒下!
他叫林俊德,沒有多少人知道他。
他是院士,也是將軍,一輩子隱姓埋名,堅守在羅布泊。他參加過我國所有的核試驗。
他這輩子有三個沒想到:上大學,做將軍,當院士。他最初也沒想到,個人和國家命運綁得這樣緊。
1964年10月16日15時,羅布泊一聲巨響,蘑菇雲騰空而起。現場總指揮張愛萍將軍向周恩來總理報告,我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。
周總理在電話里謹慎地問:“怎么證明是核爆成功?”現場指揮帳篷里頓時一片肅靜。正好,程開甲帶著26歲的他匆匆趕到,說:“衝擊波的數據已拿到,從記錄的波形和計算的數據證明,這次爆炸是核爆炸。”張愛萍看了看眼前不太面熟的年輕人,激動地拍了拍他滿是塵土的肩膀說,你們立了大功。
他當時帶頭負責研製的鐘表式壓力自記儀,樣子像一個罐頭盒,用來測量核爆炸衝擊波。這是他拿腳踏車輪胎和鬧鐘等,用土辦法搞成的自主高科技,獲得了當時證明核爆炸的重要數據之一,還拿到了國家發明獎。那時候,他從浙江大學畢業也才4年。
第一顆核子彈爆炸之後,1966年底的首次氫彈原理性試驗是在高空,衝擊波測量也在高空。儀器要在零下60攝氏度低溫下工作,當時的實驗條件還不具備。為了創造低溫環境,他和同事們背著儀器,爬上海拔近3000米的山頂呆了一宿。
核試驗從大氣層轉入地下後,他又開始帶著人解決地下核爆炸力學測量這個世界性難題。艱苦攻關20多年,先後建立10餘種測量系統,為國家的地下核試驗安全論證和工程設計提供了寶貴數據。
《馬蘭謠》林俊德劇照 林俊德將軍為國家國防事業奉獻一生
他善於啃硬骨頭,也常教自己的學生要敢於啃硬骨頭。他的23個學生,個個都成為各自領域的專家。他走的那晚,學生們親吻著他的手,長跪不起,希望昏迷中的他哪怕能抬抬手指,像父親一樣撫摸一下他們的頭。
在生命的最後關頭,電腦里有關係國家核心利益的技術檔案,藏在幾萬個檔案中,只有他自己才能整理,還有自己的科研思考,學生的培養方案,他都要系統整理,怕耽誤學生的論文答辯和畢業。他知道自己的病情,時間太有限,要儘快。
他一開始就問醫生,做手術和化療以後能不能工作,醫生回答不能,於是他放棄了治療。住重症監護室不能工作,他難得用將軍的威嚴下命令一定要搬去普通病房。在病房工作間歇,他休息也要坐著,怕躺下就起不來了。
他希望活得有質量,說不要勉強他,現在需要的是時間而不是手術。與其治療後臥床不起,不如最後還能爭點時間。他是閩南人,現在這個勁頭,就像1960年大學畢業後西出陽關一頭扎進戈壁大漠幾十年,一樣倔強。
他軍齡52年,他這一代人,一輩子自主的人生選擇不多,做核試驗也不是個人的選擇。但在戈壁大漠像胡楊樹一樣,紮根半世紀,是他自己的抉擇。
《馬蘭謠》林俊德劇照 林俊德將軍為國家國防事業奉獻一生